找到相关内容106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以德为本 实至名归——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

    ldquo;忘身”“诵经”“兴福”“经师”“唱导”诸科,历代《续传》递有沿革。僧人既可德艺双馨,亦可...

    高华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756799.html
  • 传为达摩葬地的熊耳山空相寺勘察记

    于该地(《佛祖历代通载》卷二十)。  至元代,曹洞宗大师万松行秀(1166—1246)的大弟子雪庭福裕(1203—1275)重振少林寺,空相寺乃成为少林寺的下院之一。福裕的弟子兴福普照藏云大师惠山(...

    温玉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3264054.html
  • 枯崖和尚与泉州

    住灵隐,师往扣谒。针芥相投,筌蹄顿失。依座下数载,始毕大事。遂回闽,瑞世于泉南之兴福。著有《漫录》三卷,皆汇集宋代诸尊宿机语,俾《五灯》之后,复见一灯。光明照烛天下,岂《漫录》云乎哉!巇斋林公为之跋。...兴福寺。曾任泉州节度推官的福清人林希逸作有《泉州重修兴福寺记》一文。该文较详细地记载了兴福寺沿革以及枯崖重修兴福寺之史实。略曰:  温陵,佛国也。中郡之城,有曰开元寺者,聚僧舍百  二十所而居之。兴福,...

    刘福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5769779.html
  • 缁门警训──卷二心得

    使自已安身立命,不得悠游轻忽,因为修学佛法离不开生活的体验,而生活的体验则有赖于我们亲自去实践。  因此,这三要事实包括了出家学佛的一切事行,“以个人来说,专心修行(专指定慧说),学问(诵经)与兴福(...

    释觉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2169818.html
  • 走进佛国仙山 峨眉天下秀 亲近普贤菩萨

    无穷、妙峰、贯之等皆以兴福著称。《山志》所载寺庙,多为明清所建,亦旋修旋毁。解放以前,民生凋敝,缁素信徒无力修复,琳宫梵宇多已荒芜。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培修,渐复旧观,但“四人帮”横行时,又遭严重...

    佚名

    |朝圣|普贤菩萨|佛教名山|峨眉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6/13580084715.html
  • 关於养成弘法人才之商榷

    如义解,如习禅,如明律,如护法,如感通,如兴福,如经师,如唱导等等,都卓然有所建白,彰彰在人耳目。试问现今此等人才之养成,已有几人呢?这种现象,在我们弘法工作之中,实在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,未知大居士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8100987101.html
  • 怎样读「妙云集」(1)

    留在中国而有成就者,都是收在翻译类。其他则有持戒、诵经、修定、神通、宏法、义解等;还有兴福,即是在僧团中领有职事,为大众做事的。在谈从高僧风格看导师之前,我要先声明一点,今晚所说,都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...人性的圆满即是佛性的光辉。  最后,引「妙云集」下编第八册「教制教典与教学」中「学无止境与学以致用」一文所提出的「劝除三病」和大家共勉。学佛者不外修持、演教与兴福三类,导师特对此指出:一、修行是好事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3047492.html
  • 《三国两晋南北朝》《慧远》庐山教团与佛教的传播

    先驱。墨子曾经作过,王莽时又有人作过,至此而三。可惜都没有保留下来。  慧远教团中人,在《高僧传》中多数列于义解,只有少数列于兴福。说明他们长于习禅讲经。魏晋以来的清谈,从玄学开始,以佛教结束。慧远及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649533.html
  • 缘起的理论与实践

    学的实践,修持有成就的佛弟子。又如佛门中的人才,大约可类别为三:偏向义学进修的经师(论师),老实修行的律师禅师,热心为大众服务的执事师(事务僧)。其实,义解、修持与兴福,不过就其专长而言;做事培养福报...

    超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49579.html
  • “本来无一物”与“时时勤拂拭

    持斋、持戒便无益处“。问曰:“若不见性,念佛、诵经、布施、持戒、精进、广兴福得,得成佛否?”答曰:“不得,不少法可得,是有为法,不免生死,何时成佛道”。在五祖大师的《最上乘论》中云:   “守本真心,...

    义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1549634.html